唱歌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 |
發布日期:2022/3/17 查看:108次 |
在生活中我們的發聲講話,通常是處在一種自然發聲狀態下,咬字與吐字一般比較輕快,字與聲音間沒有太多的空隙,而歌唱中咬字、吐字則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彈性,注重聲音的穿透力。而大家在歌唱時,往往忽視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力度和彈性,聲音過于直白。 (一)字頭咬字清晰準確字頭在歌唱中通常是指發音的起始音,即一個字的音節開端(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字的聲母)。而歌唱中的咬字指的就是字頭部分的發音。漢字的發音大多是以輔音開始,除少數以元音開頭的“零聲母”外,絕大部分字都有字頭。字頭咬得是否準確,直接影響歌曲的語言表達。 在平時的演唱中我們不難發現,由于字頭聲母發音不準或發錯音而造成歌唱者在演唱時出現有字無聲的情況。怎樣才能清晰準確的咬字呢?首先要明確聲母發音分為幾類。在我國的傳統聲樂理論中把聲母發音部分劃分為五類,稱為“五音”,即: (1)唇音:b、p、m、f (2)舌音:d、t、n、l (3)牙音:j、q、x (4)齒音:Z、C、s、zh、ch、sh、r (5)喉音:g、k、h 在歌唱教學中,大家要明白不同聲母發音的位置不同。唇音做聲母時,發音部位在唇,上門齒緊觸下唇阻力發聲;舌音做聲母時,發音部位在舌,舌尖要抵觸上齒課發聲;牙齦做母音時,發音部位在硬腭;齒音做聲母時,發音部位在上下唇間;喉音做聲母時,發音部位在喉。 (二)字腹吐字保持不變如果說字頭部分的發音我們稱為咬字,那么字腹、字尾部分的發音我們就叫吐字。字腹是指字的韻母(元音)部分,是歌唱發音中的延長部分。當完成咬字動作后,聲音立即向字腹部分過渡,這就意味著吐字活動的開始。大家掌握好母音的發音,在歌唱中就能做到字音圓潤,氣息飽滿。字腹的發音是靠振動聲帶,打開咽腔,保持韻母的發聲狀態,在通過氣息的支持,達到字聲統一。其中,氣息的支持是尤為重要的,有了氣息才能延長字腹;保持韻母的發聲狀態,字腹的延長才不變形。在韻母延長的過程中,口腔肌肉和下巴不宜過分僵硬,應該放松,這樣歌聲才能流暢優美。 (三)字尾收音準確到位字尾收音也可以叫歸韻收音,它是吐字過程的收尾部分,是咬字、吐字過程完整性、連貫性的體現。 字尾收音有以元音結束的,也有以輔音結束的,有結束在前鼻韻上的,也有結束在后鼻韻上的,因此字尾的歸韻一定要準確、清晰,不然則會影響歌唱語言的流暢性與準確性。例如:歌曲《長江之歌》,在演唱“啊”(a)這類元音結束的字時,大家收尾要注意保持母音原有口型,口腔的開度不要改變,否則a很容易唱成ao。要特別注意的是,前鼻韻和后鼻韻的收音歸韻,雖然二者韻母最終歸韻都在鼻腔,但發聲效果卻不同,大家稍有疏忽后鼻韻就會變前鼻韻。 如“?!保╩ang)歸韻時口腔后部的空間完全閉合,聲音從鼻腔中泄出,而“漫”(man)歸韻時口腔后部空間不是完全閉合,聲音從口腔和鼻腔泄出。所以,歸韻前鼻韻和后鼻韻的關鍵在于口咽腔的開閉。 |